今天導演魏德聖帶著新片《賽德克.巴萊》從義大利威尼斯影展凱旋歸來,晚上7點要在台北的凱達格蘭大道上舉行戶外電影首映會。
為反映台灣原住民在1930年抗日史實「霧社事件」,魏德聖砸7億元新台幣執導的《賽德克.巴萊》,順利入圍第68屆威尼斯影展的主競賽單元,但大隊人馬到威尼斯參展,卻引發許多風波:先是國籍被迫改成「中華.台北」,魏導也覺得無奈;1日晚間在威尼斯放映後,國際媒體紛紛以文化角度探討該片、佳評不斷之際,大陸部分媒體與網站則給予「血腥」、「殘酷」的負面批評。
回國前,魏德聖接受香港鳳凰網專訪,特別呼籲:「不要帶著武裝去看電影,不要帶著文明的包袱去看電影。」他也表示:「兩岸之間確實有很多誤解,可是誤解的原因都是因為不願花更多的時間去瞭解。」
在威尼斯時,魏導接受許多媒體專訪,他表示,各國媒體對該片的反應差異極大,國外媒體普遍關心原住民的文化特色,大陸媒體則說太血腥。
國際主流媒體給予高度評價外,美國發行商看完片後,也主動要求提高版權價碼,讓魏導很開心:「電影本身能夠產生更大的價值,那更好了。」
魏導表示,部分媒體給予負面批評,可能是因沒播出完整版,才會讓人有所誤解。據了解,《賽德克.巴萊》分為上集《太陽旗》、下集《彩虹橋》,共計4個半小時,但在威尼斯放映的是2個半小時、上下兩集的國際濃縮版本,魏導覺得不夠完整,也難怪陸媒有誤解。
魏導坦承當初並不想剪片:「我的邏輯都建立在那4個半小時的故事之上。」所以只能委託香港一名剪接師操刀。他強調,很想讓所有人看4個半小時的版本,才能感受到台灣原住民的文化面和精神面的完整展現。
他也希望大家不帶成見地看電影,並以同理心反思:「主要還是來自於這樣子的歷史,這樣子的族群,帶來的效應到底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,到底要給觀眾傳達血腥是對的嗎?婦女兒童陪同一起死亡是對的嗎?我倒希望觀眾在看的時候真的可以卸下武裝來看,不要帶著武裝來看電影,不要帶著文明的包袱去看電影,這樣會失去很多歷史本身要傳達給人的一種反省空間。」
對整個拍片過程,魏導坦承以非原住民身分拍攝原住民的故事,過程中的確有很多誤解,但電影首映之後,這些問題都解決了:「誤解是因為你(原住民)對我們有期待,可是你又擔心我們的電影傷害了你,那所以你們來看,看我有沒有傷害你們,是否有在裡面讓你們得到很負面的東西。」
魏導也為演員們遭到的批評發出不平之鳴。他表示,「很多的負面價值也許是來自政治方面,也許是來自權力方面的鬥爭……我們只是在呈現一個美好的故事,希望能透過這個故事化解原住民內部族群和族群之間的關係,從原住民做這樣革命行為的角度,讓一般觀眾瞭解,真正尊重他們,尊重他們自己的思維和文化。很多的惡意在於不願意看,不願意去瞭解就惡意批評。」
從《海角七號》到《賽德克.巴萊》,魏德聖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色彩,但對大陸觀眾來說是陌生的。魏導表示,很多事情化解之前要先瞭解,瞭解之前要先認識的。兩岸之間現在雖然氣氛平和,但內部仍存在許多誤解;所以他把政治擺一邊,先從藝文部分入手,把台灣一些真正的想法完整地呈現。